欢迎您访问意昂2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20-123456789
  • 产品
  • 文章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聚焦中小学竞赛:课题让博士汗流浃背,获奖项目过于“超纲”

来源:意昂2  更新时间:2024-05-13 17:26:13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超纲但很多迹象表明,聚焦浃背中小学生“卷”竞赛势头不减。学竞项目

从博导下场小学生竞赛,赛课到硕士落败初中生科创赛,题让还有RFID技术、博士蒙特卡洛算法、汗流获奖胶质瘤干细胞等,过于不少中小学生科创竞赛的超纲获奖项目已经过于“超纲”,一度被怀疑是聚焦浃背一群成年人在参赛,即“代理人战争”。学竞项目

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意板块获奖名单截图

有科创竞赛评委指出,近两年参赛学生人数明显增多。题让以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例,博士作为该市规模最大、汗流获奖参与人数最多的青少年科技类赛事,其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1.5万,比去年增长11.2%。

然而,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明文规定,竞赛及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此后各种措施、文件纷纷出台。

当升学与竞赛“脱钩”,这些参赛中小学生们到底为何而“卷”?

01 娃累家长累

“大家都累得要死”,陪孩子结束了一场“空模”(航空航天模型)的现场赛后,浙江家长西西感叹。

西西家的孩子小野今年五年级,从去年开始参加各级空模竞赛,一年内陆续取得区级、市级奖项,并入围省级赛;同时,小野还要参加“3D建模”相关竞赛,并考虑参加创客大赛。

备赛几乎占据孩子全部的课余时间,家长也得轮流陪赛。有时大清早就送孩子去参加室外集训,一陪就是一天。

时间成本高,金钱投入也不少。

北京家长卡卡介绍,孩子Mike今年高一,从三年级参赛,在小学阶段,竞赛相关费用就有十几万元。比如2017年,为参加“全国RLC机器人工程挑战赛”,光是比赛、集训就花了1.3万余元,还有平时2万/年的培训费。

对部分执着于拿奖的家长来说,投入更是“上不封顶”。

北京小学生家长肖春今年给孩子报了一境外机构举办的数学竞赛和某“白名单”科创竞赛,线上考试靠作弊,科创制作找“老师”包办,按115-150元/课时收费,堪称“花钱买证”。

西西也吐槽,在某次某乐器类竞赛中,给证书盖章的是个不知名协会,而且在“金奖”之上还生造了个“特金奖”。

教育部早已多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幼升小、小升初)要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但现实中,不同地区在“小升初”中仍有“暗考”“秘考”,让有些家长不得不用各种竞赛奖项“刷简历”。

作为“过来人”,北京的卡卡指出,奥数、信奥、乐器等竞赛奖项,在“小升初”时都“有帮助”,即便是非白名单比赛,哪怕“含金量不会很高”,也会写进升学简历上。

所谓“非白名单”比赛,也就是教育部门“白名单”之外的违规竞赛,即“黑竞赛”,比如“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JEA China”,就是被教育部通报过的违规竞赛。

但为丰富简历,有的家长“黑白通吃”,即“白名单”“黑竞赛”两手抓。有时,明知“黑竞赛”水分大,但因为周围学生“都在考”,也被迫“卷”证书。

02 中高考的新“捷径”?

当然,有些小学生家长讲究“长远规划”,提前为中高考做准备。

比如,教育部明令禁止中高考竞赛加分,但部分重点高中有“科技特长生”名额,部分高校“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中,都有对竞赛的相应政策倾斜。

科创类赛事成为部分高中特殊招生的“入场券”

然而,大部分孩子并不适合走竞赛路线。成都教育咨询从业者杨梅介绍,由于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加上培训机构利用升学信息差,会向家长夸大让孩子参与竞赛的“好处”。“经过我们多年观察,真正能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不超过5%。”

即便孩子擅长竞赛,在家长们看来,在升学时也只是“锦上添花”。

西西吐槽,当地中考政策“一年一变”,“都不知道会往哪个方向走”,而且针对一些“小众”竞赛项目,一个学校也就开放一两个名额,“把希望寄托在这么窄的通道上,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不如好好准备中考”。

成都某公立K12学校的校长在此前采访中指出,有些高中有科创特长班,会相应考核学生,“但绝不会以某一科创竞赛的奖项作为必要条件”。在北京某高中的招生简章中,科技特长生的中考成绩占总体的60%。

进入到高中阶段,只有少数顶尖“竞赛生”才能被保送。卡卡表示,孩子Mike高一取得“信奥”省级一等奖后,不敢冒险冲“国一”,决定停赛一年备战高考。“没有相对高的成绩,走‘强基’也不会被录取”。

不过,对真正有特殊天赋的孩子来说,竞赛未尝不是个“好出路”。

广东某市的初三学生家长易米介绍,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会提前签约有竞赛天赋的学生,其中有学生总分偏低,在初中学校年级排名200多,但因数学优秀,被该校提前录取,“只能靠竞赛走到底了,否则高中都读不了。”

03 让兴趣回归兴趣

当然,竞赛对升学并非没有好处。

除了奖项“加成”,西西发现,备赛过程中学到的数学、物理知识,会“反哺”课内学习;而且为了兴趣参赛,孩子更有学习动力。

可竞赛的初衷不能只“为了升学”。受访者普遍指出,在竞赛中屡屡获奖的学生,往往是本身就有足够的兴趣和天赋。“单纯将比赛作为升学捷径,是不可取的”,“靠辅导换来的奖,孩子以后走得很难”。

不过,有些家长的苦心也能够理解,害怕“天才”被耽误,担心“普娃”落后,四处参加竞赛,也是为了“多个赛道多条路”。可是,教育不是单纯的“做加法”,更不能拔苗助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往错误的方向瞎“卷”,不仅对孩子成长无益,而且也会让“卷”的边际效益递减,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近年来,教育部斩断“培训-竞赛-升学”利益链的决心越来越强,在均衡各中小学教育资源、打击“掐尖”招生等方面的施策力度越来越大。今年就有不少家长发现,北京多所中学取消开放日。没了简历、面试,各种竞赛证书在升学中也将逐渐失去用武之地。

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指出的,要治理竞赛,扭转“功利教育观”,得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兴趣、特长的功利色彩,让兴趣真正回归兴趣。

毕竟,如果把一切评价指标都变成考试,套路化、内卷化,硬生生地把孩子“卷”成“标准配置”,那么,异化的不仅是竞赛,还有孩子本身。

AI时代到来,比起报什么班、参什么赛,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持续的竞争力、适应力,这或许才是教育者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西西、小野、卡卡、Mike、易米均为化名)

 


相关文章